投资者登录
聊聊比较冷清的环保行业
来源: | 作者:pro40d1fe | 发布时间 :2025-03-14 | 120 次浏览: | 分享到:

理解环保行业惨的程度,看看上市环保公司中民营所剩无几,就知道了。两年多前,跟一家上市公司交流,证代原来是券商环保行业研究员,说这行业研究不下去了需要另谋生路,以为行业该见底了吧。结果,行业继续惨了两年多。


记得碧水源也有过如日中天的光景,十年前曾经是大牛股。那时候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方向,无一不包括环保。现在听到这说法,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可那年头就真是这样。


国家重视环保,环境的改善肉眼可见,可环保行业的境遇却那么骨感。业务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现金流持续恶化,背后的原因很多,很复杂,这里不展开聊。


到今天,行业似乎对一些问题形成了共识。重资产的业务,不是民营的菜,相比国企在融资期限、融资成本方面的劣势不是一般的大。对此环保行业不是个例,复星不断处置重资产业务,也是基于类似的逻辑。还有就是2G的业务少干些,干也得谨慎谨慎再谨慎,比如那些营商环境、诚信度糟糕的地方别碰。


还能够静下心来观察跟踪这个行业的人可能少之又少。可恰恰是这种时候,也许变局的机会已经在增大。其根本在于,行业的价值在发生变化。


去年5月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接受媒体采访,建议政府考虑设立一个“全球南方绿色发展计划”,通过商业化、政策性的工具,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尤其是新能源的转型。所谓中国版的绿色马歇尔计划,有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金融强国建设等等。这是个妙招,估计也得到了决策层的重视和认可。


特朗普上台后,反新能源反环保的基调鲜明,很快就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似乎给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方面看了不少观点,在悲观之外,也有人看到了机会。根本在于节能环保是全世界主要国家确定的长期发展战略,不大可能因为美国的变化而大开倒车。美国退群,对中国正是厚积薄发的良机,能够有更大空间在全球发挥绿色影响力,这相比继续扩大新三样等商品出口,显然是更为积极、很容易得到认同、接受的战略方向。


绿色当然绝不仅指新能源,新能源也绝不仅指光伏风电,其包含的业务产品内容颇广,节能减碳、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等。


中国的新三样其实已经不新了,已占据全球颇高的市场份额,因此也成为贸易摩擦的焦点。但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还处于内卷状态,没开始向外卷呢。国外市场,对于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很大,而中国的产品技术经过这些年国内卷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以这里存在着不小的机会。


工信部等三部委最近发布《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支持优势环保装备企业走出去。具体措辞:“推动环保装备企业积极承建国际节能环保成套装备工程,扩大环保技术和设备出口。推动成立国际环保装备科技组织,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环保装备科技合作计划,开展海外合作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国际承包、海外研发、跨境电商、产品贸易一体化的跨国企业,提升产品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环保技术装备“走出去””。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关注到一些环保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业务,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领域涵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


不仅是海外市场存在机会,国内的环保业务也在迭代升级,其中资源化、能源化是重要的方向。长期看,智能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得能源可能始终处于紧缺状态。国家之间的竞争,能源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张牌。所以我们对于新能源的发展,不仅仅是降碳,还有增加能源总量的重要意义。新能源的来源除了风光外,还有生物质能,农作物秸秆、生活工业垃圾、餐厨废弃物、畜禽粪便,以前都是强调处置好,别破坏环境,而今这些废弃物善加利用都能创造生物质能,例如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等。于是废弃物处置的业务逻辑发生了变化,在环境保护的价值之上,增加了能源生产价值。而且,这块业务非2G,2的是市场,多好。


另外,在产能去化、扶优限劣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节能环保成为关键抓手。例如钢铁行业,就是以超低排放改造为手段,推动落后产能去化。从工业污水处理行业也能看到订单的积极变化。


之前的寒风有望变为暖风。困扰行业的地方政府欠款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正在通过改善地方资金条件、加大处罚惩戒力度等措施,推动清欠更大范围、更大力度落地。能够尽快收回欠款资金,将会给环保企业提供发展的宝贵子弹。


春江水暖鸭先知。去年底,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一个论坛上的讲话:“今年是一个大年,投资相比前两年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政治上正确,经济上赚钱,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细加关注能够发现,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近期投资动作不断,态势颇为积极。


总结下来,环保行业历经多年调整,行业价值发生裂变,机会正在孕育。可能正是艰难的环境,激发了一些具备韧性的环保企业谋破局、谋出路。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只有深耕细作、掌握技术和产品能力的企业才会有好的机会,而这些方面民营企业显然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