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高光属于凑热闹,还是捡惨的有的聊。
房地产居然纳入了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文件规格颇高。
早先的逻辑:房地产繁荣有抑制消费的作用,因为老百姓买不起房,就得节衣缩食攒钱。
而今的逻辑:房地产是居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增加提振消费信心。
同样一个事物,先后看待完全相反。不知确实是理解认知发生变化,还是因为房价高低之下的实用主义。可能都有吧。
在方案中归于大宗消费范畴,具体措施并无新义,说过很多回的城中村、收储存量房、公积金。
但这些说过很多回的措施,其实威力不可小觑,尤其城中村和收购存量房。城中村已经开始有力度的推进了,存量房收购还没真正拉开序幕。所以这份文件于房地产最大的意义,在于拨乱反正、再度提级,那么各地看到这份文件后,提振房地产市场的行动,应该会少些犹豫,多些果断。
那么为什么房地产股票没啥反应呢?因为好多事说了很多次,预期给磨平了,说已经没用了,不见兔子不撒鹰。
但仔细想想,真要干的事儿,有哪几个事儿是没干成的。关键在于想不想真干。将房地产与消费紧密联系起来,房地产就是消费,提振房地产还有助于消费。你说想不想真干?
最近行业中有些微光,引起的关注很少:
●房企对市场前景看法发生变化。碧桂园展望2026恢复正常经营。另外还有一些央国房企,在年报、业绩交流中表达了对2025年房地产行业积极的看法。而去年,地产圈内几乎完全没人看好市场前景,市场企稳最起码还得二三年
●民营房企开始回购股票。龙湖采纳股权激励计划,回购不超过5%的股票。民营房企回购股票,在去年时肯定当笑话,现金流都是用来活命的,还回购股票
●房企境外美元债融资市场解冻。先是绿城,2月底完成美元债发行。最近新城也在推进美元债。绿城国企也就罢了,新城民企发美元债,这可是之前哀鸿遍野的市场啊
再往宏观了说说,中国资产价值重估,股票率先体现,那么就到此打住了吗?中国的其他资产呢,房地产呢。当然股票尤其是科技股,即使在宏观修复尚不明显时,依然可以走出结构性行情。而房地产的复苏,需要依赖更为明确的宏观修复。
但从全球资本配置的角度看,中国仍然显著被低配,而中国房地产在其投资组合中的配置比例估计可以忽略不计。也不怪全球资本,最近中国平安业绩发布,提到去年末不动产敞口占险资投资比例从前年末的4.1%进一步压降到3.5%,自己都不看好自己。欧美寿险公司该项指标好像是2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