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登录
股票投资可以不做信用分析吗?
来源: | 作者:pro40d1fe | 发布时间: 2019-07-24 | 925 次浏览 | 分享到:
股、债是侧重点不同的投资形式,方向也有多空之分,不过任何有效的投资决策都是基于对投资对象深度、差异化的见解。

信用分析作为全面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标题设问的答案自然是“不能”。

公司有真实的业务模式、真实的上下游客户,是价值投资的前提。投资于一家财务造假、只会讲故事的上市公司股票,结局不外乎以下几种,投资注定要遭受损失:
● 大幅资产减值
● 被浑水等机构做空(常见于境外)
● 监管处罚、股票退市

尽管我们专注于固定收益投资,但工作中也会阅读不少卖方股票研报或者参加集体调研,感受到如下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 商业模式
● 行业格局
● 竞争壁垒(门槛)
● 天花板
● 定价权
● 拐点
● 同比、环比
 
部分上述关键词体现了思考深度,对任何行业、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管理层往往对这些关键词饶有兴趣、侃侃而谈;另一部分则有些短视。
 
此外,有时感觉部分研究员好像带了一个盈利预测模型来和公司管理层聊天,目的就是把模型中的“假设变量”问出来。

一场调研后,发现搞定的变量有限,大部分还得靠拍,唯一确定的就是“买入”或“增持”结论。
 
感到疑惑的是,有些问题在股票调研中出现的频率很低:
● 贵公司收入真实性如何?总收入100亿,有何依据说明不是50亿、10亿?
● 贵公司固定资产真实性如何?账面100亿,有何依据说明不是50亿、10亿?
● 贵公司在现金流即将断裂时,有什么家当可以变卖?
● 贵公司会不会偷偷给大股东担保?
 
不搞清楚这些问题,可能是研究员担心公司管理层“不高兴”,也可能认为审计机构已经审计过了,又不能再做一次审计或深度尽调。

然而,事实已经证明把真金白银寄托于审计所节操不靠谱,康美几百亿的货币资金说没就没。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股票研究员搞清楚收入、资产负债的真实性问题,工作量巨大、费力不讨好,即使一个基本面扎实的公司,如果没有故事可讲、没有成长性预期,也不会是一个可以给领导推荐的好票,对绩效考核没有帮助。
 
研究财务真实性问题并非草率怀疑公司造假,而是挖掘出印证方式,让投资决策更有底气、更敢上仓位。在不具备审计、尽调的条件下,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❶ 选择简单透明的行业。行业集中度较高、上下游集中度也较高、且多为境内外上市公司,那么就有条件就市场份额、销售单价、采购单价、毛利率等指标进行同业对比,“自吹自擂”很容易被识破。作为反例,贸易行业天然不透明,此外部分“TO 经销商”的零售企业,搞清楚财务真实性确实不易,参考周黑鸭、安踏的做空报告,大部分机构难拿出时间、精力做相关工作

❷ 若行业主管部门对业内企业的运营、财务实施强监管,是加分项,如医药、航空

❸ 研究行业主要公司历次公开市场融资募集资金用途(包括IPO、定增、转债等),尝试找到主流产能的单位投资成本,用以测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或新项目建设投入的合理性

❹ 扎根行业、多向深耕行业多年的专家请教。行业内对公司的点评如果与资本市场认知存在重大差异,往往资本市场是错的,有效性一般。找到资深行业专家要花一番功夫、没有找对口卖方分析师方便,但一旦找到,收获的信息将是差异化、有价值的,由此建立的行业专家库将成为买方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说这么多,就是说明信用分析对于任何投资形式的必要性。信用分析不是简单看看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也不是单看某期债券能不能偿还,本质是研究公司的真实性、信用度。
 
股票投资不做信用分析、不搞清楚“真实性”问题,给公司2倍PB估值定价保不齐是5倍PB;搞清楚真实性、把资产看清楚,更能接近于“产业资本”的视角,没准能发现公司还有价值不菲的隐性资产,挖掘出绝佳的长期投资机会。
 
在“真实性”问题面前,商业模式、行业格局、进入门槛、天花板、定价权等一切问题都是次要问题。
 
最后提出几个问题供探讨:
● 以PPP为主要模式的环保公司,如何印证收入真实性?如BSY(WIND搜索,下同)
● 医药经销行业如何印证收入真实性?如RKYY
● 畜禽养殖上市公司,如何印证生物资产真实性?如MYGF
● 航空公司的固定资产价值如何印证?如HHKG
● 汽车经销企业核算返利的其他应收款科目如何印证真实性?如GH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