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动笔写公众号文章了。不久前有客户问起怎么动笔少了,我说这是好的迹象啊,说明分配更多时间在研究和投资上,大家应该更安心。
除了时间分配的原因外,确实也需要受到些“刺激”才能写得出东西。为写而写,痛苦且效果不佳。
最近关注到地产行业一些新的情况,分享到朋友圈,引来一些朋友的关心和问题。于是觉得值得动笔,跟大家聊聊最近的观察和思考。
关注到的事件如下:
1.SOHO中国据传计划出售80亿美元价值的商业物业(后来好像没承认,但在中国不少“rumor”事后看挺靠谱,尤其是那些还能说出些细节的)。SOHO中国2019半年报资产负债表中自持物业科目总金额为612亿,拟出售占总货值的比重超过90%,那几乎就是清仓节奏
2.有新闻报道,曾设计为中华第一高楼的武汉绿地中心因拖欠施工方工程款,已停工20余天,业主是应该不差钱的上海大国企
3.券商做ABS的朋友反馈,曾经被商业银行趋之若鹜的商业地产优先级(CMBS/REITs)居然遇冷了,也许银行开始回避这类资产(优先级债权)。我让同事查了下ABS今年的发行情况,发现确实下半年以来成功发行的项目少了
4.外资仍在出手中国核心城市的核心资产,SOHO拟出售的一部分物业就是境外资金
前三个是负面的,后一个是正面的。
凡事皆有周期,大周期中有中周期,中周期里还有小周期。我们需要对周期的级别有更好的理解,否则会被小周期波动影响不断改变判断的方向,从而乱了阵脚;或者在矛盾的现象同时出现时,陷入困惑。
我们现在仍处于对2009-2016加杠杆大周期的反向运动中,也就是去杠杆。虽然2018年7月底,因为宏观系统性风险上升,政策面进入稳杠杆阶段,但大的去杠杆周期实际并未结束。之前是政府主导的去杠杆,现在是市场自发的去杠杆。
去杠杆是对不可持续高负债行为的纠正。过去加杠杆的后果,是被推高的各种资产价格。那么去杠杆,自然会令资产价格回落。
但是去杠杆过程存在非同步性(同步要死人的),使得资产价格的走势呈现复杂特征,这里面还掺和着打破刚兑带来的比较极端的避险情绪,事情就更没那么简单了。
调整最早最深的应该是股票和信用,大宗商品随后,而没怎么像样调整的是地产和股权。
起始于2016年四季度的本轮去杠杆周期中,地产的杠杆加了、价格涨了,私募股权也是相当热闹的。别人都死过一遭了,这些上了天的资产(不仅是价格,还有规模)怎么能毫发无损呢?周期饶过谁。
商业地产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颇为偏爱的抵押资产,看得见摸的着,不会跑不会骗。确实在过去的周期中,即使信用塌了,只要有房子有地,结果要安全的多。
这轮去杠杆、打破刚兑的进程中,对于经济下行、信用危机的极度恐慌,让地产信仰愈发强烈。贪婪与恐惧都是可怕的力量,能够将大众的行为统一起来,形成羊群效应。这就是为什么在金融机构、大众财富的资产负债表上,有超过50%比例配置在地产股权、债权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经看多的力量,就是未来做空的力量。向上的运动过程,就是在为向下的趋势蓄势。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导致2015年惨烈股灾的原因,就是之前股票质押(包括场外配资)规模增长过猛,达到脆弱的程度,这时股市一定幅度的调整就触发负循环过程,股价下跌-可融资金额下降-卖股票-股价下跌-可融资金额下降-卖股票-股价崩盘。
即使基本面没变差,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在商业地产债权资产上配置过多,这样不断加仓的趋势也不可能一直持续。树长不到天上去,事物的发展有其限度,不可能顺着一个趋势不回头。
更何况商业地产的基本面确实在恶化。
供需关系变差了。从供给的角度看,写字楼在过去几年没少盖,估计是在经济景气度不错时,出租情况较好,拉动了商业地产的投资。从需求的角度看,经济下行,企业收缩开支,写字楼租赁需求在下降。即使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写字楼,空置率上升、租金下降,这个大家到网上随便一搜都能看到。
过度配置和基本面下行这两个因素作用下,金主对商业地产抵押融资条件收紧在所难免。
而且,在事物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几乎必然会掩藏各种问题。既然不敢给民营企业、实体经济放贷款,又要完成贷款收益考核要求,那就得多做商业地产、消费金融等业务,这种动力难免会在业务非显性条件上放松要求,主要就是做高资产估值、放松质地要求。
可金主一旦谨慎起来,画风可就大为变化了。估值要卡,折扣要压,还得挑楼。以前能拿到贷款的楼,以后可不好说了。现在还能拿到贷款的楼,条件可得重新设定。
谨慎有错吗?没有。乐视所持,位于北京三里屯繁华区位的世茂工三,在年内三次流拍,至今还没着落(网上没搜到结局);位于朝阳公园东侧的乐视中心近期进入拍卖流程,也还没看到结果。
拍卖价格都在评估值基础上打了不小的折扣。评估值靠不靠谱,要经受真实成交的检验。在繁荣时期搞出来的评估值,显然隐含了不少乐观的假设。
融资条件收紧,借款人就要偿还一部分贷款,而这还是好的情况。有些质地偏弱的抵押品可能根本就拿不到贷款了,借款人要偿还全部贷款。偿还能力不足,借款人就要出售资产偿债。更多的物业在市场上出售,供需关系恶化,导致资产价格下跌。下跌导致进一步恶化的融资条件,由此进入相互加强的负向循环过程(多么耳熟,跟之前描述的股灾何其相似)。
与此同时,外资在过去一年多,也出手买了不少中国商业物业资产。这些外资不是smart money嘛?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外资投的是“掐尖”的资产,核心城市、核心位置的核心物业。其次,外资的钱很长(周期至少5年起),可以无惧过程,长期做多中国即可。
再次,过去人民币对美元已经有了不小幅度的贬值,同时美元资产利率走的很低,投资中国的核心资产有可能获得汇兑收益,可以获得更高的yield。
基于对商业地产价值重估向下的趋势判断,我们在投资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对商业地产为基础的债权投资,要注意价值判断的安全边际,仅依靠周边历史成交、历史出租率和租金是有问题的,需要对供需关系、基本面参数有合理谨慎的把握
2.在企业信用分析时,对持有商业物业的处置价值做谨慎判断,切忌依赖第三方评估
3.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为价值重估调整带来冲击中蕴含的机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