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李克强总理今年6月首提的“盘活存量”的宏观管理方针,给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此之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尽管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受制于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等内外部因素,一直未能迎来蓬勃发展的机会。这次总理的讲话令希望重燃。
资产证券化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意义,恰恰在于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调动存量资产,暗合了总理“盘活存量”的导向,由此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齐备,大发展的势头似乎势不可挡。
李克强总理讲话以来,资产证券化新政陆续推出,大发展的序幕终于徐徐拉开。央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多次发表对资产证券化正面、积极的看法,强调应当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常态化、常规化。今年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能够纳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的范畴,足见国家高层对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重视。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得到各方万千宠爱的同时,发展意义与之相较毫不逊色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得到的关注就稍嫌冷清了些。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以除信贷资产之外的所有其他资产为基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根据证监会在今年3月公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可以证券化的资产包括企业应收款、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等。
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成形推出比信贷资产证券化要早。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性探讨起步自2004年,首单产品“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于2005年8月正式设立,其后一年中推出8单项目,募集资金达到260多亿元。初期发展势头可谓良好,但之后便进入了试点总结阶段,进展显著放缓。2010年11月,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重新启动,完成了一些项目的发行。截至目前,此类产品共完成16单发行,融资规模总计356亿元。以现下金融市场的体量来看,这样的规模实在难言可观。
但向前看,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空间巨大,有望在中国的融资体系中起到独具特色的重要作用。一种金融产品,若要兴起,务须顺应经济、金融市场发展的潮流。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地方政府债务整顿、金融资产存量盘活、金融市场脱媒、信用体系完善、固定收益类财富管理需求爆发,这些均为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具体而言,企业资产证券化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
首先,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形成有序、可控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今年3月,周小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镇化特别是涉及城镇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融资时,可以借鉴国际上的金融工具,比如资产证券化、市政债等”。周行长提及的资产证券化,可能是指美国的收入债券(Revenue Bond),美国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工具之一。美国的市政债券分为一般责任债券(General Obligation)和收入债券两种基本类型。一般责任债券是由州、县、特区、城市、城镇以及学区等行政主体发行的债务工具,以政府的税收收入为还款来源。对于较小的政府机构,如学区和城镇,唯一有效的无限制税收权来自于财产。对于较大的一般责任债券发行人,例如州和大城市,税收来源较为广泛,可能包括公司和个人所得税、销售税和财产税等。
收入债券是筹集债务性资金,用于收费桥梁、收费公路、医院、大学宿舍、供水、排水、电力、港口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偿债的资金来自于项目建成后运营产生的收入。收入债券的相当部分并没有其他增信措施,对支持其发行项目未来的收入依赖性很强,因此这些项目决定投资前,都会经过十分审慎的研究、讨论。这种公共债务的强约束性,对这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形成了硬性约束,硬约束又带来良好的偿债记录,从而形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的良性循环运转。1975年之后,收入债券在美国逐渐超越了一般责任债券,成为市政融资最为重要的工具。2012年美国共发行2342亿美元收入债券和1353亿美元一般责任债券,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足见收入债券在市政融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由证监会管辖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与美国的收入债券有颇多相似之处。究其实质,都是以具有稳定特征的市政、基础设施收入作为债务偿付的根本保障。从已经完成的企业资产证券化案例来看,基础资产的类型包括污水处理收费、发电上网收费、通信网络租赁费、高速公路收费、主题公园门票收入等,与前述美国收入债券十分接近。
与美国收入债券相比,我国市政及基础设施类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资质更为优异,原因在于提供了更多的增信措施。例如,除了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外,融资企业还承担差额支付的义务,而且还多安排实力更为雄厚的地方政府平台企业提供担保,实现了多重保障。
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难题。随着近两年地方政府债务杠杆不断提高,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愈发突出。证监会管辖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因其天然的“量入为出”的产品特性,能够为探索建立科学、健康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帮助。
债务管理的核心在于,主体未来是否有足够的收入来确保债务的偿还,债务收入比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过高的偏离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企业资产证券化在测算可筹资规模时,以基础资产未来可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在测算未来现金流时趋于保守,而且还要通过超额抵押的方式来提高债务偿付的可靠性。通过结构、流程设计,现金流的归集、控制也能够做到认真、有效。会聘请专门的银行负责在现金流产生的源头归集资金,然后再汇入证券公司在托管银行开立的专项计划账户,与企业的其他资金运营实现隔离,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有效避免“一款多用”。可以说,以此模式形成的债务就是健康的、有序的。
-
其次,企业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盘活企业应收账款。
因商品、服务买卖或并购等商业行为产生的企业之间的债权,是最为合适的证券化基础资产之一。这样的资产具备产权明晰、破产隔离可实现等证券化资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与信贷资产相似,只不过信贷资产是银行对企业的债权,应收账款是企业对企业的债权。
在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上,应收账款占据了不小的规模。这部分存量,若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盘活,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够起到分散企业经营风险、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作用。
而且,应收账款证券化对中小企业的意义更为明显。
其一,应收账款证券化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回款难的问题。商业交易的双方多因交易地位的不同存在强弱之分,应收账款由于不受市场监督,强势者拖欠弱势者应收账款的情况因此并不鲜见。中小企业在商业交易中多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回款是困扰其经营管理的难题之一。将应收账款证券化,使其受到资本市场的监督,可以有效化解上述问题。
其二,应收账款证券化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因经营规模偏小、抗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偏弱,进入融资市场的难度很大,即使勉强为市场接受,融资成本也往往颇高。资产证券化能够将基础资产隔离出来,以资信更为优异的中大型企业所欠账款为质押进行融资,能够实现良好的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筹措到宝贵的经营发展资金。
其三,应收账款证券化能够使中小企业有能力提供更长的应收账款账期,从而提升其产品的销售竞争力,获得更好的销售业绩。
希望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妙用价值,能够得到市场各方更多的认同,尽早迈入大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