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夏以来,债券市场踏上了深幅调整的熊途,惨烈程度即使在过去十年的历史周期里来看,亦不多见。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129个基点至4.73%,10年期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上涨161个基点到5.68%,5年期AAA中票收益率上涨171个基点到6.27%。在11月4日至20日,利率债出现连日暴跌,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312跌幅达到3.09%,不少指标券种的收益率更是击穿了历史支撑位置,创出了新高。
市场情绪已近冰点。债券型资产管理产品遭遇大额赎回,据wind数据显示,11月18日至11月22日的一周内半数以上的债券型基金收益率为负,多只产品净值的跌幅超过3%。债券市场银行间现券周成交量降到4278亿元。于是有市场人士感叹,这轮调整相当于股市2008年从6000点狂泻而下。
以往的市场经验也许有些参考意义。之前债市的两次大级别调整,分别发生在2008年和2011年,以十年期国债为例,收益率调整幅度分别为179和71个基点。从调整的具体特征看,市场以加速暴跌的形式完成了最后的调整,然后实现V型反转,可以说最痛苦的阶段持续时间并不太长。
用过去五年的经验来看现下的市场,债市以调整的空间换取调整的时间,债市的冬天不可谓不冷,调整的程度不可谓不惨烈,由此推断春天似乎已并不遥远。最近看多债市的声音有所增加,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在11月21日终于报复性回落。债市的春天是否已不遥远?
金融市场正如大自然四季往复,有起必有伏,否极泰必来。债市的春天就在前方,这个判断没错,但是什么时候到来,以及以何种方式到来,却是极具挑战的判断。市场如一头性格乖戾的猛兽,行为举止往往出其不意,但是在运行的大趋势方面仍是有逻辑可循。在力争做出更为周全的判断时,简单参考历史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经济、市场运行的大格局为基础,对影响债市的核心因素有更好把握。既要以史为鉴,但又不能为史所缚。
总体来看,当前的经济、市场格局与2008年和2011年有诸多不同,而且不少是结构性的差异。
1、内外部经济的状态不同
前文所说的2008年和2011年两次债市调整,都是经济内热外冷。国内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抑制经济过热,却赶上了海外的经济寒流,一次是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另一次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级别都不小。所以,国内经济增长在宏观收紧和外需下滑的双重作用下,迅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经济风险增大的信号十分明显,央行的货币政策也随之转向,甚至采取了超级宽松的态度,带来了债券市场的反转。
目前国内经济总体不冷不热,结构性调整的态势愈发明显,地区分化、行业分化。随着改革制度红利的逐渐释放,也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支持。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海外经济,运行平稳,逐渐回暖的迹象似乎越来越多,向上的概率大于向下。海外需求的回暖、中国出口产品的升级,都使得出口表现存在好于预期的可能。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经济增长对抗偏紧宏观政策的韧性。
2、政府对经济下滑的承受力在增强
政府担忧的不是经济下滑本身,而是经济下滑影响就业乃至社会稳定。
过去GDP要在7.5%以上才能支持比较充分的就业,而在美国,2%的经济增长对应的失业率仅6.5%,为什么支持就业稳定所需的经济增长率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打击腐败的大力持续推进,GDP的含金量将越来越高,支持就业基本稳定所需的GDP增长率也将结构性下移。
3、经济的杠杆要高很多,去杠杆任重道远
高杠杆所创造的流动性必然要有个去处,集中流向的地方必然推高价格,可能产生泡沫。那么我们的泡沫在哪里呢?从大类资产近些年的表现来看,股市和商品市场表现基本温和,但是房价却是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还是最有泡沫嫌疑的。
回想美国2007-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罪魁祸首就是持续上扬的房价和股价。曾经几乎走上神坛的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退休后被指责对次贷危机负有失职的责任,因为在危机前的宏观把控时,仅关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忽视或轻视了包括股市、房市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者似乎汲取了美国的教训,对于高杠杆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国家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房价涨幅过大的担忧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而是已经有一段时间。为限制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公司融资,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但是执行的效果可以说颇为有限,原因在于采取的多为行政手段,费尽心机到处围追。可是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的推进,使得市场总有变通的方法绕过监管,通过影子银行的形式继续给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市场加杠杆。
围追其实不如堵截。最为有效的还是市场手段,直接把流动性的闸门管好,把短期资金利率抬高,拆杠杆的效果立现。6月份甚至闹了一把钱荒,给予债券、资金市场当头一棒。由此扭转了市场对于流动性条件的预期,这种预期通过不断的自我强化,使得市场流动性不断趋紧。
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已经从数量调控转向了价格调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放流动性,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利率,这与中国经济不断增强的开放性相吻合。所以,以传统的政策信号来看,央行既没有加息,也没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实际的货币政策已经不是偏紧,而是颇紧了。
看7天回购利率的运行中枢、国库财政存款的招标利率、3个月银行理财利率(下面三个图)就是效果。
4、实际利率运行中枢可能结构性上移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这必然对中国的实际利率运行中枢产生影响。
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粗放增长的十年。地方政府唯GDP论英雄,国有企业唯规模称霸王。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这些拉动GDP见效快的方式备受推崇,而环境保护、生产要素价格、资金价格,都被长期低估乃至忽略,实质上补贴了这种粗放的、低效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届领导人上任以来,尤其是三中全会结束后公布决定,明确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改革方向,其中的要义在于还权于市场,从而实现发展模式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
进一步市场化的关键手段之一,是让市场更多地决定价格,使得包括水、电、燃气等在内的被长期低估的要素价格回归市场水平。而资金的价格,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通过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也要回归合理水平。从下图可以看出,中国的实际利率长期偏低,但在近期明显攀升,突破了历史高位。这次的攀升也许是长期的、结构性的校正。
对影响债市的经济面、政策面、资金面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再来看未来债市可能的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