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债券基金业绩中位数仅为2.76%,债券可谓过去一年表现最差的资产。债券投资曾几何时还是颇为风光的行业,而过去一年多的债市寒冬,已经令不少从业人士心生倦意。
债券市场受经济运行、货币政策等基本面影响,同时也作用于后者,既是因也是果。债券市场深度调整,利率处于历史高位,本身就是对经济状况的反映、货币政策意图的体现。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经济增长不错,就业风险不大,通胀风险上升,政策天平现在是向降杠杆和控制资产泡沫的政策目标倾斜的。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处于高位,对经济、资产价格产生向下的拉力,其作用显现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传导发酵的过程,但紧缩作用是确定的,随时间拉长而不断加强,近期微观层面企业资金链断裂情况加剧就是端倪。
此前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债市的文章报告不少,我想从市场心理和市场行为的角度来谈谈对债市的看法。
债券与股票、大宗商品都是投资品,受不同因素影响,有各自的估值方法和运行规律,但本质上都是资金投资的对象,做出投资决策的都是人,因此其价格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集合反映。而所谓心理就是预期,是看多或看空的观点及背后的原因。市场的上涨与下跌都是预期变化推动所致。过于乐观的预期,推动价格超越了基本面,于是积聚了风险;过于悲观的预期,压低价格落后于基本面,于是产生了机会。无论乐观或悲观情绪推动的偏离,都会符合均值回归的规律,时间早晚而已。
债券市场目前隐含的预期颇为悲观,市场情绪抑郁低迷,投资机构的行为很谨慎,对于未来流动性条件的判断相当保守,因此对于组合久期、组合杠杆、期限错配等指标控制很紧。在这样一个弥漫着低沉、恐慌、谨慎气氛的大类资产里,至少可以判断价值高估的风险是不存在的,价值低估的可能性是偏高的。
具体而言,债券市场隐含的负面预期大致有这么几个:
回看过去一年银行股票的走势,也能找到市场预期变化推动价格运动的轨迹。2017年三季度,跟随股市的整体回暖,银行股价格虽然较2017年初有所修复,但市场对银行股的预期依然悲观,担心去杠杆导致银行缩表、银行的坏账实际情况比表面高许多、银行的负债成本上升导致息差收窄,尤为令人恐慌的是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的冲击,一度出现未来传统银行将被全面替代的极端观点。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下,银行股的估值在历史低位,银行股与互联网巨头的估值比值关系,与2000年美国股市互联网泡沫极致时的情况颇为接近。随着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整顿和抑制政策、银行息差的回升,银行股近期开始出现走强的表现。
被负面预期抑制的资产中往往有机会,负面预期的维度越广、体现越充分,随着事态演进,即使负面因素没有消除,只要负面的程度有边际的下降,资产的价格就有可能有转好的表现。具体操作中,可以观察进一步负面因素出现时,资产的价格作如何表现。
债市是个大概念,有很多细分品种,包括利率、信用、结构化产品。在看好大类资产的同时,具体投资配置还要注意利率与信用相对价值的变化,甄别行业与企业的信用价值与风险,注意信用债与具有底层基础资产支持的ABS的相对价值,关注可转债与可交债隐含期权低估的机会。
对市场反转并出现趋势性机会的具体时间很难把握,甚至几乎不可为,因为市场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集合表现,随机而不可控。相对而言能够有所把控的,是搞清楚我们身在何处,是在山峰、山腰还是山底。综合考虑经济、政策、市场行为等各方面情况,我倾向于认为目前的债券市场已在山底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