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登录
创设TMLF的逻辑与推演
来源: | 作者:pro40d1fe | 发布时间: 2018-12-20 | 950 次浏览 | 分享到:
12月19日晚间,央行宣布创设TMLF新工具,主要针对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进行定向的流动性支持。从政策本身来看,央行的政策基调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持续的稳健中性,但是稳健中性本身意味着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平衡。对于市场而言,我们应该关注两个问题:1)这是不是一种降息周期开启的信号?2)TMLF创设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市场策略该如何应对?

具体条款不赘述,总的来看TMLF有几个特点:1)期限比MLF更长,1年期可以续期两次,这意味着最长达到3年;2)成本更低,比MLF收益率低15bp,更是低于SLF短期利率;3)和MLF的方式相似,相关银行进行申请,提供抵押物,央行审核后决定是否投放;4)TMLF整体上仍然在MPA的框架内,要符合宏观审慎的原则,具体表述是“符合宏观审慎要求、资本较为充足、资产质量健康、获得央行资金后具备进一步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潜力”,从表述来看应该可以预期,在最初的阶段TMLF的审批应该比较宽松。


还有一些细节并不清楚,例如TMLF的频率?具体审批的流程?抵押物是否有特殊政策?等等,这些还要等第一次TMLF业务细节公布才能一见端倪。


从政策本身来看,这是央行过去一年以来基调的延续,同时也符合最近1个季度的经济环境变化。央行的政策基调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持续的稳健中性,但是稳健中性本身意味着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平衡。也就是说,稳健中性政策不意味着政策不变,不意味着不能边际放松或者收紧。孙国峰已经解释过,稳健中性政策的核心在于,广义信用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的匹配,那么这意味着广义信用增速如果不能匹配名义经济增速的要求,或者过低,那么稳健中性政策基调下,放松政策以提振信用传导是必然的,这是动态平衡,反之亦然。而近期的经济环境已经明显的反映出,信用环境的压力进一步提升,央行采取一定的政策行动是必然的。另外,易刚行长提出的“内外均衡”,实际上是以内为主,在外部因素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实时应对,并且重视外部的约束条件变化。因此,最近央行并没有担忧Fed政策的进一步加息,而是基于内部核心因素(可能也是感受到外部矛盾进入短暂平静期)进行政策储备,比如本周央行在公开市场持续投放,加大MLF的净投放,同时再次强调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显然“充裕”是重音。“合理”更多的是暗示,操作方式要合理,不可以“大水漫灌”。在这样的背景下,TMLF的创设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措施,一方面是可以起到正向激励的结构性政策,一方面符合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投放的大方针,另外还同时可以传递央行持续宽松的信号,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的预期和行为,最后又不至于形成不可逆的过度投放风险。


那么对于市场而言,我们应该关注几个问题:


01 这是不是一种降息周期开启的信号?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降息信号,从央行的利率走廊逻辑看,底部是超储利率(0.75%),而顶部是SLF(隔夜3.4%),1年期MLF利率此前位于3.3%,而过去一段时间的7日回购利率中枢位于2.5-2.7%(DR007)。
【继续阅读】